暑期社会实践|赓续治水红色基因:“水•志”社会实践队开展实践调研
红色水利遗产承载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始终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宝贵财富,始终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和生动教材。要想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活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水利遗产。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探索红色水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水利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水利水电学院“水•志”社会实践队,跨越上千公里走进江西瑞金、河南安阳、陕西延安,追溯红色水利记忆,讲述红色水利故事。
饮水思源 不忘初心
瑞金市沙洲坝镇红井旧址群
第一站,队员们来到了江西瑞金红井风景区。红井是江西瑞金的著名景点和红色旅游示范景区。1933 年春,毛泽东组织挖了红井,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填井,群众挖开,反映了双方的对立和群众与共产党的情谊。1950 年,沙洲坝人民整修红井并立碑。
当大家来到红井东南侧时,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区映入眼帘,山林水利局在此,它是中国共产党首个管理开发山林水利资源的机构,成立于 1931 年 11 月,内设水利、山林、总务三科,其工作有力推动了苏区发展。如今,瑞金是重要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和红色故事激发爱国情怀。这些影响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深远的价值。
青年洞藏岁月深 红旗渠畔志如金
河南安阳红旗渠青年洞旧址
实践队伍的第二站是红旗渠纪念馆,同学们在此了解红旗渠及河南水利事业发展。纪念馆展出 400 多幅照片和 2000 多件实物,同学们参观时深有感触,在看到旱魔为虐的神话感慨百姓艰苦,也了解到林州人民与缺水命运抗争的历史。王倩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红旗渠建成历史,随后带领同学们诵读习主席关于红旗渠等大工程需几代人接力干成大事的箴言。
接着来到红旗渠分水闸。红旗渠工程削平 1250 座山头,架设 151 座渡槽,开凿 211 个隧洞等,总干渠全长 70.6 公里。当时条件艰苦,林州贫困又干旱,但大家没退缩,共同努力,建成“人工天河”。这使得纪念碑上“红旗渠精神永在”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激励人们战胜困难。
最后是青年洞,从太行山腰峭壁穿过,位于三省交界处。因凿洞突击队是 300 名优秀青年得名。青年洞小广场有《赠言十水》碑文,蕴藏着林县人民对水的期望。同学们感受着先辈拼搏成果,还与游客交流采访。一位中年叔叔称体会到愚公移山精神;双胞胎爸爸希望孩子从红旗渠精神中获得坚强意志;老爷爷认为青年人参观红旗渠可了解历史、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红旗渠浸透奋斗汗水,镌刻民族印记,是宝贵财富,也是国际精神符号。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延安精神
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第三站队员们来到了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水利事业上也留下重要一笔。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期间,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革命旧址内,裴庄渠橫穿枣园流过。水渠尽管不长,却是大生产运动和延安精神的投影,也见证着红色水利的文化底色对群众心灵的浸润。
延安的红色水利文化,绝非仅仅局限于水利设施的构筑,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图复兴的初心使命。这种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畏风霜,砥砺前行。
岁月不语,唯史能言。红色水利文化镌刻着民族奋发前行的印记,是中华儿女永远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它们的故事漂洋过海,也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精神符号,享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受感触,在被红色水利文化震撼的同时,更是肩负了对水利文化的宣传普及的重任。
接下来,“水•志”社会实践队将组建宣讲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实践活动成果,讲好红色水利故事,挖掘其中的革命精神和感人事迹。同时,为推动“红色水利” 进课堂、进讲堂,实践队将积极探索水利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认真对各类“红色水利”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做到思政课教材内容与本地红色水文化素材之间的匹配与融合,以此教育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文化内涵,激发其投身水利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
(水利水电学院“水•志”暑期社会实践队 王倩、李永阳、王倩)